发布时间:2025-10-16 23:48:09    次浏览
北一环一景城市,是市民共同的家园,如何科学“管城”,让大家庭更洁净、更舒适,这需要现代文明、科学创新的城市管理。近年来,全市城管系统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统揽,以文明创建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以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推动创建水平的整体提升,着力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文明和谐、舒适靓丽的“温馨家园”。创新机制,多方联动创建常态又长效文明创建,制度是关键。市城管局始终把创建机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创建督查调度,积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创建管理新机制。(一)完善督查机制。成立了七个创建督查组,局领导分区包干,实行“5+2、白+黑”工作方式,与区、街“捆绑”在一起,坚持每日督查,每日通报,发现问题,挂网跟踪督办,一抓到底,切实解决问题,形成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反馈的闭合机制。在文明创建迎检期间,城管部门每周五下午召开创建视频调度推进会,各区城管局主要负责人汇报文明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市城管局根据督查情况,对各区创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责成工作不力、进展不快的区局在会上说明原因。(二)市民参与机制。一是推行城管群众议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群众创建主力军作用,合肥城管部门于2014年6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社区城管群众议事会制度的落实,在社区设立城管群众议事会,通过有“商”有“议”,构建与社区群众、服务对象面对面的沟通平台,搭建起一条直接服务社区群众的桥梁,形成“大家事,大家办”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构建了“政府主导、群众全程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目前全市共有199个社区设立了城管群众议事会。二是实行群众公议制度。自2010年4月份开始,城管部门引入群众公议制度。群众公议制度试行以来,全市城管系统已经举办了198次群众公议活动,868起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提交公议团评议,为全市全面推进群众公议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年度,举办了60次群众公议活动,涉及223起城市管理案件。三是搭建市民参与新平台。为畅通市民参与渠道,合肥市城管部门于2011年5月开通“@文明合肥”城管官方微博。2014年3月,合肥城管系统微博发布厅在新浪网正式上线,形成了管理部门与网民互动的“聚合平台”。微博发布厅汇聚了19个“城管发言人”的“城市管理发布厅”,在信息传达、民意沟通、发动动员三方面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及时全面地传达最新权威信息,直观展示工作进度和阶段效果,有效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全面宣传推广城市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共有41万市民关注并参与了城市管理工作。 四是落实网格管理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将全市划分为300多个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管理内容、建立相关制度,实行严格的责任倒查机制。每个网格责任人,就是网格的“创建主任”,对网格内的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负总责,进一步健全了创建的末梢细胞,确保创建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推动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在群众身边做。通过创新城市管理和创建新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市区街三级城市管理部门的创建职责,发挥了区街在创建中的主体和基础作用,充分调动了社会方方面面和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和创建“主人翁”的热情,形成了创建“大合唱”。集中整治,城市街头有序又便民整治“垃圾乱扔、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在城市管理中一直是“老大难”,也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去年以来,市城管局作为“三乱”整治专项行动牵头单位,以迎接全国文明创建检查为契机,与相关部门联合发文、联合行动,在全市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其中,垃圾乱扔整治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亮点,摊点和车辆停放治理开始步入新常态,受到各级领导、广大市民、新闻媒体的广泛赞誉,管理成效显著。(一)疏堵结合,坚持不懈地开展摊点整治。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原则,做到“宣传到位、劝导到位、执法到位、规范到位”,对全市摊点进行“无缝隙、全覆盖”管理。自去年11月份以来,全市共散发《致摊点经营者的公开信》28963封,出动流动宣传车近130台,成立劝导队263个,设置“严禁摆摊设点”警示牌近700个,依法对214处流动摊点违规聚集地进行取缔,全市115处界定摊群点全部实行包保责任制,实现了“人在地净、人走场清,摊内整洁卫生”的管理要求。目前,我们在全面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强化摊点设置管理,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严防“回潮”,努力实现摊点管理新常态。(二)多措并举,依法推进垃圾乱扔整治工作。采取聘请义务监督员、落实市民举报有奖制度等新举措,发动广大市民参与整治工作。自去年10月28日举办 “乱扔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仪式以来,我们已聘请义务监督员400余名,受理并审核群众举报1367件,其中有效举报925件。我市“乱扔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安徽日报、合肥日报等多家中央、省级、市级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央视连续9次追踪报道了我市“车窗抛物”整治及有奖举报制度,并对这种为民办实事的新举措及其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目前,据初步调查,乱扔垃圾行为比以往明显下降,主次干道、高架桥、环线道路垃圾明显减少,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的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三)坚持“能隔离尽隔离,应处罚尽处罚”,切实抓好车辆乱停整治工作。按照“隔离到位、处罚到位”的要求,在商场、医院、学校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增设隔离桩,派专人看守,重点加大了机动车辆占压盲道、绿化带、消防通道等违规停车现象的处罚力度。去年以来,已设置隔离桩33444个,下达违停告知单近337080份。(四)深入推进“两薄”整治工作。城管部门还高度重视薄弱地段、薄弱时段的环境卫生管理,全面开展对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市出入口及城郊结合部等地的薄弱环境整治。对摸排出的152处卫生死角以及各类占道经营等进行挂图销号,限期清理,清理一处,巩固一处,防止反弹。创建惠民,人居环境整洁又靓丽干净、整洁、美观、有序!无论是行走在老城区淮河路步行街,还是驾车行驶在滨湖新区宽阔马路上,无不让人神清气爽。全市城管部门始终检查创建为民的宗旨,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为“主线”,在全面开展“三乱”集中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基础工作。城市环境的“蝶变”与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和优质高效的环卫保洁密不可分。(一)创新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重,让市民远离垃圾“困扰”一是全面推进垃圾收运改革。城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垃圾收运“三段式”管理,即,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及居民负责将垃圾收集投放至垃圾桶;区级政府采取“桶换桶”、“桶上车”的方式,负责将生活垃圾从小区和主要道路运输到中转站;市级统一组织运输。同时,全面开放中转站,免费接纳转运社会单位和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实行生活垃圾就近入站。近年来,合肥市相继投入1亿多元,新购后装式垃圾收运压缩车153台,小型电动收集车290台,配置标准垃圾桶近6万余只,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生活垃圾容器化贮存、机械化收集、压缩化运输,建立了“桶装车载”、公交式收集的新模式,垃圾收运全程做到了“不见天、不落地、污水不遗漏”。二是大力改造升级老旧垃圾转运站。完成全市40余座现有超过使用年限、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的转运站改造,大型垃圾转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实现生活垃圾收运的“全密闭、压缩化、高运能”,提高作业效率。在全省最大的永青固体废弃物转运站,每天近千吨垃圾的压缩、转运、过滤全部在“地下”进行,多重“高科技”手段让垃圾转运全程无臭、无污染。三是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难以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近年来,市城管部门高标准建设垃圾填埋场及填埋气体发电厂、焚烧发电厂等设施,形成了卫生填埋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粪便处理达标排放的多元化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场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日均填埋约22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焚烧发电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日均焚烧约10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生活垃圾处理目标。(二)深度清洁与严管重罚并举,严防城市管理扬尘污染。大气环境,你我“同呼吸、共命运”。去年以来,市城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防治扬尘污染会议精神,适应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和扬尘治理的需要,紧扣环卫作业和渣土运输等重要环节,合肥的环卫作业模式和渣土运输管理模式发生了悄然的转变。一是环卫深度保洁,马路“常洗澡”。道路清扫实现了由人工清扫到机械化清扫、人工保洁转变;由道路干扫到道路湿扫的转变;由清扫道路到水洗道路的转变。“深度清洁”覆盖合肥的大街小巷。目前全市共投入使用各种环卫作业车辆222台,建成区范围内,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实现了“应扫尽扫、适扫必扫”的目标。为有效防止环卫作业扬尘治理,全市城管系统购置水洗作业机械设备,全市二环内主要道路及开发区、政务区重点区域重点路段水洗作业全部实行水洗作业,城市建成区内其他适宜机械作业的道路全部实行机械化清扫和配套冲洗。在变革环卫清扫作业模式的同时,加大道路洒水降尘频次,主要道路每日洒水2次以上,持续干燥天气洒水3~4次,次干道洒水频次相应增加。重污染天气时,严格遵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根据预警等级,相应增加洒水降尘频次,全面控制了环卫作业扬尘。二是严管重罚,渣土运输“规范化”。安装摄像监控,对渣土外运工地实行源头监管。自2014年9月中旬开始,对全市87处渣土外运工地安装摄像监控,全方位、全时段对每辆渣土车装载、密闭、冲洗等情况进行监控。对超载、不冲洗、密闭不到位的渣土车一律不准出工地。同时,在工地出入口放置反光锥、安全警示提示牌,提醒过往人群注意安全。对渣土车实行GPS监控,对运输过程实现监管。城管部门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两超两不”专项治理行动(即渣土车超载、超速,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管不到位)。在全面加大日常巡查和查处力度的同时,对全市的渣土运输车辆GPS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坚持每日对全市渣土车超速情况进行监控,要求渣土车行驶时速二环内不超50公里、二环外不超60公里,发现超速的渣土车,立即扣留渣土运输单车许可证并进行处罚。强化终端监管,对弃土场实行规范管理。城管部门对渣土弃土场实行严格管控,所有弃土场出入口都要硬化,安排专职定岗人员值守,专门负责弃土场所堆放标准,杜绝乱倒和车轮带泥出弃土场。严管重罚违规渣土运输。对超载、超速、运输过程中铺洒造成路面污染的渣土车,一经查实,工地立即停运整改,根据相关规定对渣土运输企业按上限进行处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2014年共有33家工地停运整改处理,对58家渣土运输公司作扣分停运处理。智慧管城,“数字城管”高效又精细合肥城市管理也迈入了“信息时代”,我市数字城管系统让城市管理效率更高。位于太湖路上的合肥数字城管监督指挥大厅内,十几块大型电子屏显示我市多条道路的实时情况,几十名工作人员在电脑前紧张地工作。眼前的电子屏,正是源自共享公安部门“天网”的部分高清视频,可实时监管特定路段现状。监控人员可随时调阅路口的视频监控图像,能清晰看到路口的摊点经营、车辆乱停放现象,一旦遇到问题,可随时联系相关责任单位前去处理。更令人称道的是,该系统有海量数据库,可随时调阅。如工作人员可通过相应的实景图,找到特定区域的一处交通信号灯、一盏路灯、一块井盖、一个垃圾桶,甚至可以查询它们的标识码、主管部门、养护单位等信息,这些物品被称作城市管理部件,全市138万个部件都能通过数字城管系统进行查询。自今年1月1日起,数字城管系统正式“上岗”,对全市400平方公里建成区内的138万个城市管理部件实施全面监控。道路不干净、井盖丢失、摊点占道经营、车辆违章乱停等一批问题得以快速处理。据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2月份全市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共立案128104件,总结案数126260件,总结案率87.67%。与1月份相比,2月份总立案数减少了14.17%。案件处置过程中返工次数有所下降,为7657件次,下降58.2%,推诿扯皮现象大为减少。此外,各街道(乡镇、社区)的按期结案率有了大幅提高,由88.7%升为94.76%,上升6.06%。·胡少殊· 设置隔离桩还路于民 城管队员正在维护城市秩序 环卫车辆正在开展洒水降尘作业